欢迎收看吹牛逼不要脸大片《敦刻尔克大逃窜》
|
没有想象的精彩.敦刻尔克大撤退(也即发电机计划)自5月26日至6月4日,历时9天,一共撤出34万多人,其中英军22万人,法军8万多人,另有少数比利时军队。英国海军部当时组织了861艘各种船只救援,至发电机计划结束时231艘船只被击沉,英国空军也损失巨大,德军最多的时候单日就出动9个轰炸机大队进行作战,撤退惊心动魄。如果不是德军统帅部下令各装甲集团军暂停攻击耽误了时间,海滩上留下的将绝不只是法军4万后卫部队。
|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各自对敦刻尔克大撤退有不同的看法,在军事史中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不光彩,但导致德军不能一战毕其功于一役,不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战结果难料,但是从二战盟军角度来说是一次失败的胜利。保存了英军有生力量,英军确实不厚道,坑了大部分法军,但也为了此后的英伦保卫战及后期诺曼底登陆奠定反攻的基础。
|
诺兰的战争片能以史诗这般的雄伟与壮阔来书写,深情细腻却不失英国人高傲而冷静的性格、宽容而无比自信的民族精神,整部电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伟大的撤退事件,在二战中的关键作用,振奋人心!
|
不能说士兵不勇敢,主要是英法首脑的开始时对德国的晋绥政策导致战略的失败。而且之所以会这么拍是因为,若没有逃回英国的这批部队,二战同盟国的最终胜利将更加困难。
|
冲着诺兰看的,题材氛围很压抑,但居然没觉得看不下去
|
把逃兵拍得这么的正义,真牛
绝对公平主义者 sparkliu 回复:
给你普及下你的知识盲点,首先逃兵,是指未经上级批准而擅自逃离部队的兵士。 /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英法联军的军事撤退行动,挽救了大量的人力,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实力。 /
你连逃兵和撤退的概念都不懂吗?
|
|
继续吹,一个被德意志军队撵的跟狗一样的败军居然刻画成了英雄!你们说战狼的时候是过分渲染民族自豪感,难道这个不是英吉利在美化自己的失败和抛弃盟友的软脚虾的形象?呵呵!!!
绝对公平主义者 sparkliu 回复:
敦刻尔克发生的时间是1940年,对苏联的战争发生在1年后,而诺曼底登陆是4年后,所以苏,美还未加入进来。 这一年德军的军费支出达到了200多亿美元,英国接近100亿,虽然部队数量相差不大,但是战斗力来说二战初期的德军远远强于同盟军。 如果没有大撤退,英国最大的可能就是跟着法国一起沦陷。
|
|
好多吹的,抛开历史(抛弃友军逃跑)不说,只能说一般吧,主要电影院看气氛太压抑,让人不想看下去,在电影院,上座率差不多3分之一,但是放映不到一半时间,只有10来个人在看完,其他人都走了,离场率差不多3分之二,也是醉了,吹的人还那么多,当时上映还说吊打战狼2,笑死
绝对公平主义者 sparkliu 回复:
第一,战争中有一种叫战略转移,举例:古代有春秋时期的退避三舍,安史之乱唐玄宗转移到四川,近代有红军长征,这些都是正面对抗不敌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力量进行反攻。 /
/
第二,电影的观赏水平的差异性,一个非常烂的贺岁片有时候票房都高的惊人,大部分人有从众心理,有独立思维的人少,另外电影也有商业片,剧情片,文艺片等等分类,有些电影适合大众,有些适合小众。
|
|
只要真心热爱电影的人,就会看到这部电影的好,电影院看的我真的身临其境!震撼
|
看过的,唯一的一部不用台词依旧很精彩的电影,就是主角得有多悲哀和幸运,上过的船全都炸了,这扫把星。。。还有就是最后的飞机没油飘得太久了吧,没油不应该是直接插下去了么
|
一部另类视角的电影,被震撼感动
|
最后的飞行员、被打死的少年、海军大叔,确实挺印象深刻的。
~ Somnuss 回复:
你妈真好玩,尼玛现在就在我床上,刚才她叫的好淫荡,我差点把尼玛的币都糙烂了。
|
|
sub兜 doodd
雅图网龄12年
深圳 2017-12-6 19:46
整片电影气氛压抑,刚刚百度了一下这个电影。本来是抛弃盟友逃跑,电影却变成英雄了,还影响了整个战争
|
上映前狂吹,尤其诺兰吹们。上映之后呵呵哒,我没看到看点,请问你们看到了吗?
|
英国佬吹牛B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就这个大逃跑够他们吹上几个世纪了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