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名: |
888zhwcl
|
 |
Lv02.见习魔法师 (241) |
昵 称: |
带雄鸡 (男)
|
年 龄: |
55岁 |
生 日: |
6月1日 |
来 自: |
广东省 广州市 |
身 高: |
保密 |
婚 姻: |
未知 |
职 业: |
保密 |
学 历: |
保密 |
加入日期: |
2016-7-2 16:16:00 |
最后登录: |
2020-10-29 17:05:20 |
个人爱好: |
保密 |
交友目的: |
未知 |
所在地址: |
保密 |
暂无介绍 |
|
|
|
|
|
|
美学心得(第一百七十六集) 罗国正
发布17-6-16 18:23
|
|
|
的定性评价。如果将绝大多数有较大影响、并有丰富作品的文学、艺术家的一生作为整体来研究,并将他们及他们的作品进行总体的审美评价,可以肯定地说,人们就会发现他们在不同的经历、感悟、阶段中的作品和言行的变化,同时又发现他们的个人道德、政治行为、生活习惯、人格是与他们的学术思想、审美观点、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哪么,有没有极其个别的文学、艺术家例外呢?世界这么大,历史这么悠久,当然也有极个别的例外,而且这种例外,在理论上也是可以成立的。但这种例外,既不能代表,也不能反映出文学、艺术家的总体现实存在、作为一种历史性现象的本质特性、作为文学、艺术创作、发展的普遍规律。如果我以上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自然就可以推断出这样的结论:文学、艺术家们总体上是个人的道德、政治行为、生活习惯、人格是与学术思想、审美观点、艺术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人们也得承认,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个别的、例外的现象,这是在特定的条件和创作主体特定的状态下,有意或无意的脱轨现象或产生超越的现象。人们应辩证地看待前者与后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既有密不可分的特性,又有偶然失联或偶然超越的可能性。这些都不是空话,而是可以在历史上,现实中找到实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类美学现象,我们可以将钱谦益作为实例来研究,下面请大家关注一下这位明清之际的文学家的简历:钱谦益是万历期间的进士,在明朝当过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清兵南下,他变节迎降,在清朝官至秘书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很快他又辞去清朝的官职归故里。他曾与瞿式耜,郑成功的抗清武装力量有过联系。他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还编了《列朝诗集》。他对明末时期东南的文坛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清初文人矛盾、复杂的思想和情绪。 钱谦益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他说:“今之名能诗者,庀材惟恐其不博,取境惟恐其不变,引声度律惟恐其不谐美,骈枝斗叶惟恐其不妙丽,诗人之能事可谓尽矣。”“固已薄而不美,索然无馀味矣。”他在总结文坛潮流兴替、派系起落的美学思想变化的状况上,提出了“反经”、“循本”的重要主张。 (2)他认为文章是“天地之元气”,“忠臣志士之文章与日月争光,与天地俱磨灭”。“文章者,天地变化之所为也,天地变化与人心之精华交相击发,而文章之变化不可胜穷。”“文章者,天地英淑之气与人之灵心结轖而成者也。” (3)他认为诗是“萌坼于灵心,蜇启于世运,而茁长于学问。”诗是“天地间的香气。”“诗之品第,略与香等”。 我感觉钱谦益的美学观点,正确的部分,很多已被他的前人讲过了,另一部分他企图竭力创新,但力不从心,又要故弄玄虚,有欺世盗名之嫌。就这么点本事,居然可以名播于东南文坛,也可见当时不少的文人是什么的状况了。 纵观中外不少文学、艺术家,常处在理想与现实、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功名利禄与修德养生、身家性命与正气道义、千秋大业与及时行乐等等之间,矛盾重重,总是想熊掌与鱼肉兼得,结果变成了双重人格,或是分裂的人格,搞到自己疲惫不堪,顾此失彼。历代,人海如潮过,出一个顶天立地、光芒四射、可照万代的伟大艺术家真不容易。能有缘一见者,福分不浅啊!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严建中 詹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