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 作者:麦田 [导读] 当我们冷静观察韩寒,会发现在他身上诞生了一个奇迹:与鲁迅、李敖等读书人不同,一个从不读书的年轻人却以文立身,成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 这是一个奇迹。而本文将以独家、确凿的事实告诉你,这个“奇迹”背后真正的秘密。 一、韩仁均,关键词:塑造 韩寒成名于1999年萌芽出版社组织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在比赛中,韩寒以复赛作文《杯中窥人》获得一等奖。相比这篇作文,更传奇的是比赛本身。摘录如下: “当时韩寒没有接到复赛通知书,错过了复赛。举办者得知具体情况后,决定给韩寒一次补赛的机会,重新给他单独设立考场,重新命题。为了公平起见,作文题只好临场现出。主编李其纲就用考场的现有条件,拿来一个玻璃杯,把一张纸揉成一团,塞进有水的杯子里,只说了一句话:“就这个题目,你写吧。”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后,纸团沉到杯底,韩寒的文章却浮出水面” 这个现代版的“七步成诗”打动了很多“80后”的朋友。他们告诉我,看了这个故事,读了《杯中窥人》后,完全被韩寒的才华折服,从此喜欢上这个年轻的才子。而韩寒也确实因此一举成名,这才被在“萌芽”跑选题的作家出版社袁敏看上,然后才有了《三重门》 李其纲“刁难”韩寒之举,反而奇迹般的成就了少年天才韩寒,这是我们听过多次的故事。但是,现在我告诉你,真相是——给韩寒出题的李其纲,是韩寒爸爸韩仁均的大学同学。 真相沉了下去,韩仁均浮出水面。 韩仁均在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对于一个农村户口、爱好文学的青年来说,这无疑是梦寐以求的成功。但命运弄人,韩仁均一上大学就被查出肝炎,在学校待了一段时间,就被要求病退。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病退”对韩仁均意味着什么,但是稍年长的人就明白,这在当时对一个农村户口的文学青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韩仁均痛哭着离开校园,愤怒、屈辱的情绪,会不会扭曲韩仁均的心灵?不知道。但值得一提的是,《三重门》和其后署名韩寒的杂文中,流露出的对中国教育切齿“恨意”,似乎更像来自于一个肝炎退学生积郁了二十年的愤怒,而不只是一个17岁孩子浅白的感受。(韩仁均痛哭离校一节,详见链接:http://nf.nfdaily.cn/epaper/nfzm/content/20091001/ArticelD24003FM.htm) 病退之后,韩仁均继续以自学考试的方式,在1982年获得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文凭。李其纲也是那届的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生,两人同为上海生源,同一专业,并且毕业后都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韩仁均的文笔相当好,创作小说,在报纸发表文章,曾用笔名“韩寒”。 当韩寒成名之后,韩仁均曾出版《儿子韩寒》。在此书中,韩仁均一直淡化自己对韩寒的影响,不断暗示韩寒“天才”。但这也不是事实,事实是韩寒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是以父亲为主导的精心栽培教育。比如接送孩子、开家长会、转个好学校等等,但凡与韩寒教育相关的事情,都是韩仁均操心负责。另外一个事实是,韩寒学习一直不好,唯一拿得出手的仅仅是语文——家学渊源啊。(相关资料,见《儿子韩寒》,韩仁均,万卷出版社) 不过韩寒学习虽然差,却具有非常好的运动天赋。照着这个本性发展,韩寒极可能成为运动员。但韩寒自身的基因,扛不住父亲的望子成龙,还是搞文学了。有意思的是,文学成名之后的韩寒,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性,因此在运动(赛车)方面玩得风生水起。 这个故事,就是儿子自身基因和父亲欲望之间的战争,韩仁均是胜利者。他以“韩寒”为笔名所写的文章,都不如写出了“韩寒”这个人! 让韩寒一举成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也是韩仁均为他报名的。 “新概念作文大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的文章是投稿机制,存在枪手代写可能;而复赛是在考场由老师出题考试,几乎不可能有枪手——但是,如本文最开始叙述的,在那届所有获奖者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韩寒。 而让韩寒成名的《杯中窥人》,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用笔老道,最后甚至还出来了拉丁文。对于一个连英语都不顺溜的17岁少年,这似乎不可能现场写作。(比较搞笑的是,文章中为了显摆学问的拉丁文,其实还拼写错了)。说实话,如果不百度一下,《杯中窥人》那篇文章别说在现场写作,你甚至都不懂其中的一些典故。 (《杯中窥人》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000577.htm)。 所以你想不通吧?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居然能现场写作样的文章?然后你就开始崇拜天才了。现在,想想韩仁均和出题者李其纲的关系,你是否懂了呢? 第二年,韩寒又参加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这一次的复赛是严格在考场进行的。而韩寒也就泯然众人,只落了个安慰性质的二等奖,文章《人生的定义》甚至都没有被收录到获奖者作品集中。 所以,这个世上没有奇迹。真实的世界,有的是“拼爹”。 二、路金波,关键词:包装 路金波和韩寒的深度合作,始于2005年。其时,韩寒正处于事业的低谷。 在之前,韩寒以《三重门》开始真正出名。这个阶段的韩寒,其成名并非《三重门》在文学上的价值,而是因为其社会价值——骂教育。社会需要一个“控诉”中国式教育的人。韩寒以《三重门》和退学,两件事情缺一不可,完成了这个“控诉”。而这就是韩寒当年为什么“火”。 但到了2005年,早已进入成年人世界的韩寒,再想依靠“骂教育”定位,显然有点脱节。按照路金波等人后来的说法,韩寒处于“U型”的低谷。此时走入韩寒生活的路金波,力挽狂澜,用精准的定位和包装,不仅把韩寒带出低谷,还大大提升了层次。路金波以前也是网络写手,文字相当不错。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眼光,他帮助韩寒找到了最合适的定位以及最恰当的传播媒介。 2005年开始,路金波范式的“韩寒”与韩仁均范式的“韩寒”,最大的区别就是从“骂教育”变成“骂文化”。因此短短时间,韩寒在博客上对文化大佬们四处出击。我帮他列了一下,大致如下: 2005年11月,攻击陈凯歌,连骂4篇 2006年3月,攻击白烨,连骂3篇 2006年3月,攻击陆天明、陆川父子 2006年3月,攻击高晓松,连骂5篇 2006年5月,攻击陈凯歌、陈逸飞、余秋雨 2006年7月,攻击郭小四,连骂2篇 2006年9月,攻击沈浩波等现代派诗人,连骂3篇 2006年9月,攻击周笔畅 2006年11月,攻击朗朗 2006年11月,攻击“好男儿”演艺 2006年12月,攻击余秋雨 2007年3月,攻击王蒙 2007年4月,攻击郑钧,2篇 。。。。。。 韩寒“骂文化”一系列炒作,为其获得广泛关注,真正完成了从“肄业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比如当时韩寒白烨的“韩白之争”,韩寒的粗话“文坛是个屁,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