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千年好莱坞之外,数支地域性十足的僵尸大军正在异军突起,它们中有闷骚的文艺僵尸、狂暴的突变丧尸、弄潮的制服僵尸,还有不怀好意的戏仿僵尸……随着僵尸病毒的日益扩散,这些非正规杂牌军也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就让我们置身于一个个好莱坞之外僵尸横行的灾区,来一场另类的亡命狂奔吧!
无论承认与否,“僵尸”(Zombie)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渗透于每一寸土壤。电子游戏、漫画小说、服饰周边以及电影电视,随处可见僵尸们步履蹒跚的身影。事实上,这种“非林正英版清朝僵尸”的外国货最早来自于海地的巫毒教传说,直到1968年一部名为《活死人之夜》的开山之作,重新将僵尸定义为行动笨拙、思想意识全无的食人怪物,从此僵尸横行霸道、充斥银幕的时代才正式到来,而本片导演乔治·A·罗梅罗也被外界誉为“僵尸之父”。此后出现了一系列僵尸题材的传世佳作,如1971年的《猛鬼大暴动》、意大利恐怖大师卢西奥·弗尔兹的《生人回避》、僵尸迷必看的《芝加哥打鬼》等等,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活死人之夜》中的类型元素。
新千年以来,一向喜欢营造视觉冲击的好莱坞更是率领着庞大的僵尸大军,企图占领每一级别的市场资源,但日渐疲软的创意和“啃老”的剧情都让好莱坞的僵尸电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魅力。大师陨落、创意枯竭、粗制滥造、票房黯淡、类型体制的严重束缚和对技术的盲目崇拜,都使得创新改革变得举步维艰。
而在好莱坞之外,数支地域性十足的僵尸大军正在异军突起,它们中有闷骚的文艺僵尸、狂暴的突变丧尸、弄潮的制服僵尸,还有不怀好意的戏仿僵尸……随着僵尸病毒的日益扩散,这些“非正规杂牌军”也逐渐在僵尸迷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用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惊艳的奇思妙想赢得了世界观众的尊重。
接下来将要出场的这20部诞生于好莱坞之外的僵尸佳作,虽算不得是极具名气或质量超群的“新经典”,却也都在故事创意和手法内涵、抑或视觉刺激上各有千秋。就让我们置身于这一个个好莱坞之外僵尸横行的灾区,共同来一场“另类”的亡命狂奔吧!
※颠覆好莱坞※
想要完全颠覆好莱坞体制和类型几乎是不可能的,倘若能在某一方面突破固有模式的束缚,让早已经“审丑”疲劳的观众们眼前一亮,便已经实属不易了。然而,下面这几部僵尸片却是从叙事手法、表现方式、故事设定到内涵层次等多方面逐一打破了原有的清规戒律,带给你更具人文色彩、也更具心灵震撼的观影体验。
“人性对峙的求生之路”
《惊变28天》(28 Days Later,2002)
导演:丹尼·鲍尔
灾区:英国
僵尸形象:典型的英国僵尸,跑得快,啃得猛
欧洲僵尸片擅长以灾写人,不管喜剧悲剧,人永远是故事的核心,“惊变”系列也不例外,就连病毒爆发的起因都是人类好心办坏事。《惊变28周》中丈夫饱含愧疚的吻成为妻子报复的工具,《惊变28天》则是一群动物保护主义者意外释放出携带僵尸病毒的猩猩大军,从而将整个伦敦城变成了“活死人”的坟墓。男主角由于车祸昏迷这才躲过一劫,之后他找到了其他幸存者,并和他们一起了踏上求生之路,在历经矛盾、隔阂与生离死别之后,一行人终于来到一个看似安全的军营,却没想到比僵尸更可怕的,却是人心。
《惊变28天》的导演是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摘得多项奥斯卡大奖的丹尼·鲍尔,作为“惊变”系列的第一部,丹尼·鲍尔以欧洲电影常有的人文关怀及人性探讨做为切入点,集中展现了在僵尸肆虐的大环境下幸存者们的绝望与疯狂,可谓是以“电影精英主义”对抗好莱坞流水线的一次完胜。
“最真实的死亡空间”
《死亡录像》(Rec,2007)
导演:帕科·普拉扎
灾区:西班牙
僵尸形象:行动迅速,和扎克·辛德版《活死人黎明》相似
如果你喜欢老美制造的《科洛弗档案》,那么一定别错过这盘来自西班牙的《死亡录像》。这盘录像带的内容大致如下:一个跟随消防队作报道的美女记者和一行人被隔离在一栋僵尸出没的公寓内,任何企图逃出公寓的人都会被当场击毙,他们必须原地待命,并想方设法在僵尸将他们“团灭”之前逃出这栋公寓。
《死亡录像》系列是时下流行的伪纪录片风格电影中比较出彩的一部,纪实手法拍摄使得电影的恐怖氛围浑然天成而又真实无比。在第一部《死亡录像》中,强大的现场感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满是西班牙僵尸的死亡空间,第二部紧跟前作剧情,但注入了更多商业元素,双线叙事不仅使影片的空间更为开阔,驱魔恶灵等诡异场景更将“邪典”气质升级放大,人物矛盾也更加激烈。影片上映后好评不断,续集计划也早早提上日程。
“穿梭于楼宇邻居间的丧尸出笼”
《群魔乱舞》(Rammbock,2010)
导演:马文·科伦
灾区:德国
僵尸形象:狂暴而迅猛
《群魔乱舞》是一部典型的“以小博大”的低成本佳作,虽然片长只有59分钟,但剧情深刻人物性格饱满,在维也纳电影节上摘得了“最佳影片奖”。电影的情节很简单,一个居家男人来到柏林寻找他的女友,却碰巧遇上僵尸病毒爆发,和其他居民一起被困在了住宅区内,他们必须利用手头的一切资源——菜刀、砖块、甚至是布条、床支架等等来对付僵尸,力求逃出生天,当然了,老规矩还是不能被僵尸咬到。
众所周知,欧洲电影的艺术价值很高,不论是商业片还是泛商业片,总会带有一定的人文思考在里面,而僵尸片这种以人为矛盾核心的剧情总是能将人性的真实暴露无遗。在本片中,自私、欺骗、阴谋这几大心魔可谓是“群魔乱舞”,却依然无法遮掩耀眼的人性光辉。这样的故事情节发人深思,而穿梭于邻里之间的求生挣扎则给本片涂抹上一层浓郁的生活气息,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求生体验。主角两人把床拆了做成简易锤击器的情节不仅诙谐好笑,还充满了平民的智慧与想象力。
“游戏一般的观影体验”
《世界末日》(Doomsday,2008)
导演:尼尔·马歇尔
灾区:英国
僵尸形象: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异常恶心
《世界末日》有一个非常大胆的背景设定:由于病毒脱缰难以控制,片中的苏格兰已经完全与外界隔离,英国政府索性放弃了救援,任其自生自灭。几年过去了,英格兰从一个尸横遍野、弥漫着死亡气息的乱坟岗,逐渐变成了一块帮派林立、充斥着血腥蛮荒的无主之地。而女主角一行人恰巧介入了两个派别的纷争之中……
虽然《世界末日》并不是算作是一部真正的僵尸电影,但其营造出的末世氛围实在是让众多僵尸粉为之着迷,多种反差极强的类型风格的叠加也让人印象深刻。这里面有朋克装扮的摇滚食人族,也有舞刀弄枪的中世纪骑士,主角一行则是高科技防化服护身,再加上架空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漫画般的概念——如此给力的设定,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僵尸”啊!
“存在于对话中的声化危机”
《澎堤池》(Pontypool,2008)
导演:布鲁斯·麦克唐纳德
灾区:加拿大
僵尸形象:与常人无异,没有好莱坞那般可怖,对英语十分敏感
在经典影片《12怒汉》中,导演布鲁斯·麦克唐纳德仅凭陪审员之间的对话便将一部既不开阔也不流动的“听觉电影”变成了悬疑经典之作。故事情节通过“对话”来延伸,人物性格通过“对话”来赋予,就连戏剧冲突都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这种强调用听觉来想象而不是用视觉来直观的电影被人们称为“反电影”。
《澎堤池》正是这样一部标准的“反电影”,主角是一位老声优,故事发生地是地下电台,传达信息的方式是通过对话和广播,就连病毒感染的方式也是通过人们听得懂的英语,也就是声音来传播的。一群和声音打交道的人共同演绎了这部另类的实验先锋——“声化危机”。当然,如果只是手法上的另类,就不能称之为高明的“反电影”了,除了看得见的几位主人公在不停玩弄文字游戏,营造危机感和悬疑感之外,片子也有几位看不见的,只能通过声音来证明其存在的配角,而由此架构起的这座隐形的“第二舞台”,更是让影片的空间变得更为开阔。
“法国版杀出个黎明”
《群斗》(La Horde,2009)
导演:本杰明·罗切尔
灾区:法国
僵尸形象:HP值非常高,只有重型武器才能彻底将他们团灭
《群斗》是一部非常另类的丧尸电影,是两种不同类型风格的混搭,就跟《杀出个黎明》一样,仅凭开头完全无法判断剧情的走向。《群斗》一开场便是紧张的秘密潜入,一群训练有素的警察受人指使前来血洗藏匿在居民楼内的黑帮团伙,但他们的行动很快暴露,自己也变得小命难保。就在生死存亡千钧一发的瞬间,一只变异的僵尸“果断地”冲进了屋子,更令他们绝望的是,外面的世界早已在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人吃人的地狱,与世隔绝的众人被彻底孤立了。幸存下来的敌对双方很快意识到,敌人的敌人是我的朋友,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必须尽释前嫌,放下仇恨,组团大战丧尸才有可能全身而退。然而这样的合作,从一开始就只是两个头子的一厢情愿而已……
《群斗》的文艺味道不浓不淡,恐怖氛围营造极佳,脏乱差的居民楼为这样一个血肉横飞的故事提供了完美的温床。有些场景设计感较强却仍不失现场感,简直可以直接拿来做僵尸游戏的宣传封面。片中对人物矛盾的刻画也比较到位,气质形象十分突出,是一部相当出彩的丧尸电影。
“文艺范儿十足的活死人之地”
《突变异种》(Mutants,2009)
导演:David Morlet
灾区:法国
僵尸形象:身体扭曲变形,面目狰狞
如果你对文艺或是商业没有任何忌口的话,这部《突变异种》便可列入你的观影计划中。作为一部法国僵尸片,《突变异种》的文艺指数显然严重超标,因此几乎没什么故事性可言,导演仅用一个片头就将电影的商业潜质挥霍殆尽了。
此后的情节主要以妻子照顾已经被咬,正逐渐丧失人性的僵尸丈夫为主。导演难以释怀的文艺情结也终于在大篇大篇的抒情桥段里得到了释放,妻子刚开始只是给丈夫多添衣被,但无奈丈夫的变异实在太快,为了抑制丈夫的兽性,她不得不抽出自己的血输给丈夫来减缓其变异,最后即使是在自己的爱人把她当做食物般追杀时,也依旧不离不弃——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即使没有僵尸们的群魔乱舞,也足以使观者为之动容,为之唏嘘。
“末路狂奔版死亡之夜”
《魔鬼游乐场》(Devil's Playground,2010)
导演:Mark McQueen
灾区:英国
僵尸形象:快,准,狠
以往出于电影情节的需要,僵尸形象的设定往往是变化多样的,《僵尸肖恩》诙谐而戏谑,于是僵尸也被设定得动作迟缓,从而给两个英国宅男的尽力耍宝腾出足够时间和空间。然而在《魔鬼游乐场》中,为了凸显末日的危机感和尸口逃生的紧迫感,僵尸则被设定成了一头头生猛的丧尸,幸存的人类成为它们的猎物,必须要靠“组团打怪”才有可能逃出升天。不过人性的阴暗面显然要比病毒的潜伏期更长,且一旦发作,其感染速度将呈指数倍增长。
《魔鬼游乐场》有着英国僵尸片一贯的冷峻风格,多线叙事与情感纠葛相互交织,把每位幸存者的末日情怀都表现得恰到好处。同样是生化危机的背景,英国人显然要比好莱坞更有人情味。
※戏仿好莱坞※
好莱坞一成不变的类型元素显然早已经让许多挑剔的看官大呼无聊,正所谓有俗套的地方就有不满,有不满的地方就产生了“戏仿”,这种骂人不带脏字的口诛笔伐往往集恶搞与调侃之大成,极尽诙谐与讽刺意味,用极富想象力与荒诞色彩的叙事方式将好莱坞炮轰至渣。而戏仿味道十足的僵尸片不仅能让电影的娱乐性无以复加,更具创意的肢体戏谑也让“打僵尸”变得欢乐无比。 ;
“宅男大战僵尸”
《僵尸肖恩》(Shaun of the Dead,2004)
导演:埃德加·赖特
灾区:英国
僵尸形象:行动缓慢,智力低下
但凡提及戏仿好莱坞的黑色喜剧,《僵尸肖恩》必定要被拿来作为典型案例,这部经典僵尸喜剧不仅让西蒙·佩吉和尼克·弗罗斯特这“一捧一逗”的活宝组合红遍全球,也为尸口求生这种严肃的生存话题涂抹上了厚厚的荒诞色彩。
本片的剧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简单来说就是两个英国宅男用最宅最离谱的方式杀出重围的故事。影片的信息量很大,不过大多是些不着调的胡侃,更像是两位久别重逢的宅男在唠嗑。《宅男灭尸秘籍》也借本片发行出版,集中为我们展示了最有效的几种灭尸手段供宅男参考——扔唱片砸死僵尸,用棍棒抡死僵尸,假扮僵尸到达目的地,养只僵尸双人合作打游戏等等。不过《僵尸肖恩》可并不只是在一味堆砌宅文化,故事越往后发展人情味便越为浓重,这里面有宅男间的情深义重,有对家庭的坚守与负责,有对亲人的依依不舍……搞怪同时不忘人文关怀,这正是《僵尸肖恩》能成为经典之作的最主要原因。
“英伦范化腐朽为神奇”
《折磨》(Tormented,2009)
导演:乔·怀特
灾区:英国
僵尸形象:体型肥硕,神出鬼没
“少男少女被变态杀手生吞活剥大卸八块”的桥段早已经是俗不可耐了,光是好莱坞一年就不知道会诞生多少这种靠“卖肉”来博取噱头的B级青春片。然而,当英国人也开始对这一俗套乐此不疲时,他们便干脆到连逻辑都抛却了,破罐破摔直接用无数的剧情BUG来拼凑故事。
《折磨》正是这样一个“死胖子”向生前侮辱过自己的校花校草们复仇的故事,对其太过较真恐怕只会让你输得倾家荡产。不过这位胖子的身手其实更像是个忍者,总喜欢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校花们身后,或是像蝙蝠侠一样装深沉玩失踪,然后再用极其猥琐的手法砍瓜切菜。整部片子虽然烂得没边,却也烂得恰到好处,谁让人家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英伦范儿呢,看烦了美式青春恐怖片的观众倒也不妨一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