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给《伴娘》套上2011年度最强大黑马的头衔基本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在《宿醉》这个火车头的率领下,R级喜剧在北美乃至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掘金的狂潮。就拿今年来说,仅五部R级喜剧《伴娘》、《宿醉2》、《朋友也上床》、《坏老师》、《恶老板》就联手斩获了10亿多美金,这不免让诸多巨额投资的大片颜面扫地,自惭形秽。付出同收获缘何如此不成正比呢?简单的说,一方面是由于观众对靠场面特效博取眼球的影片产生了审美疲劳,往往是越火爆越容易昏昏欲睡。而那些动辄投资过亿的大片,大多数的着力点都并非在剧本上,CG的堆砌,故事的无脑,严重挑战了观众的耐心。另一方面,在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生存状态下,人们渴望在电影里寻找的放松情境逐渐由简单粗暴的视觉享受上升到了精神层面。而R级喜剧,恰巧都是以一种夸张的恶趣味姿态,直戳生活的本质以及思维的要害,由此所产生的别样的代入感与共鸣感是一针见血,回味无穷的。“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比电影苦”,此言倒是不差矣;但倘若你看到光影世界里人物的生活境遇一个比一个凄惨,一个比一个更乐在其中,是否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感慨?     《伴娘》的剧本走的是一条无理取闹的奇妙路线,尤其凸显在影片的前半段里:故事的容量基本能用半句话来概括,可是却卯足了一小时的劲。这种完全不着急行进故事情节,把每一个可有可无的桥段巨细无遗地展现出来,纯粹按照桥段的拼接来推进整体发展,是相当危险的举措。一着不慎,便会满盘皆输,沦为啰哩啰嗦的流水账。《伴娘》的确有偏离正轨的潜质,可喜的是观众们买账。不过,像在去拉斯维加斯飞机上的桥段,十来分钟的话痨子,若不是有种女版《宿醉》前奏的味道,估计并不怎么讨巧。终究也没能去成,不然再加些赌城的屎尿屁戏码,也未尝不可。《伴娘》的R级,确实很到位,全片口无遮拦的粗口、段子、隐喻,出自一帮将近年逾40的“老妇女”之口,不得不承认有种莫名的快感。莫非,这些“母辈”的角色们,让我们产生了邪恶的代入感?诸如“毛毯是掰断的”(这个段子太有才了)、“美国香肠放到英国面包里”等对白,都是屡试不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R级元素。这些都让《伴娘》看上去,闪耀着他人的光辉。乍一看像《40岁老处男》,整体看又皆有《怎么又是你》、《女人至上》、《结婚大作战》、《宿醉》、《欲望都市》的味道。导演用他山之石,筑起了自己的河山,想必这种“四不像”的特色,将是R级喜剧未来的前进方向。     《伴娘》诠释的是女主角安妮在一定阶段上的人生悲剧史,这契合了许多观众所需求的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理。安妮也不负众望地将悲剧进行到底,作为一个不惑之年的超龄剩女,经济上穷困潦倒,情感上被他人抛弃,生活上make love之后还得自行回家过夜。惨不忍睹的命运,也让原先就没什么抗击打能力的她愈发堕落。在逆境中选择妥协、逃避,用虚度光阴来疗伤,朋友们一个接一个离去,最终在一顿歇斯底里之后,回家看《荒岛余生》来自我安慰,人世间最痛苦的经历莫过于此。以上这些精心打磨的桥段,只是R级喜剧中厚积薄发的助跑阶段,尔后的一跃,才是能否夺魁的关键。《伴娘》正是因为这一跃的完美,才显得尤为成功。几个主要配角人物,着墨基本没有偏颇,各自的性格特点都颇具夸张的立体。每个人的光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悲凉,努力让别人快乐,其实自己并不快乐。正所谓“幸福的人相似的幸福着,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安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很适中,比较接地气,颓废得不彻底,励志得也不彻底。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一样,遇到挫折的第一反应自然是垂头丧气,给予自己一个发泄放纵合理的理由。过后,自觉悔悟,又坚定信念萌生一大堆计划、想法,实施起来却发现依然磕磕碰碰。偶尔尝到一次成功的甜头,顿时又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就这么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好不有趣。     影片的另一个角度,对所谓的“物质朋友”和“精神朋友”做了一系列的详尽对比,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女性朋友圈内。安妮和海伦的激烈对抗,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只能说,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将这话套用于此:只要是真心实意的,不论做了什么,都是值得去珍惜的好朋友。《伴娘》的受众人群,自然还得是以女性观众为主,女性生活的点点滴滴至少对于北美观众是能够感同身受的。就这个思路来说,《宿醉》系列的目标便是男女通吃了。《伴娘》告诉人们两点:一是,龌龊、恶俗、下三滥并非只是男人的特权与专利,女人们驾驭起来也丝毫不会逊色;二是,结婚时少选几个伴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