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理解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愁烦?   “不能再这样折磨自己了,再这样下去非得崩溃不可,总是胡思乱想,害怕找不到工作,心里总是一百个担心,结果,恐怕什么也干不成,一无所用。”   “在别人看来,你们大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真正做了大学生才知道远非如此,工作是何其的难找,未来又是何等的渺茫。一切都是个未知数!”   “早知如此,我宁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女孩,过一辈子平平淡淡的农村日子,也就知足了!为什么非要走这上学路,注定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罪。”    即将大学毕业的刘伟自杀后留下一本10万字的日记,无处不渗透着即将面对就业的压力。“真没想到,暑假里我想找一份临时工都是那么难。不敢想象毕业后找一份对口专业的工作该是怎样的情景,真的很不容易,现在已经不断地降低自己的标准,哪怕从事体力的活都行,然而,却还是那样的难找。”这是2008年5月23日刘伟写的“就业难”心得。     山东体育学院一名大四女生跳楼身亡,在民警清理死者遗物时发现三封遗书。在她写给好朋友的信中说到:我是要能力没能力,要资历没资历,什么都不具备。在写给父母的信中她说到:很抱歉,我是如此脆弱不堪,无法面对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只能选择这种方式来解脱。    2008年11月23日,华南农大林学院的女生石X婷因就业压力过大,跳楼身亡。华农的就业率很低,所谓的就业数据都是有水分的,很多毕业生都很无助,有一种感觉,就是读了大学没得回报,光鲜的外表无法掩饰他们内心的苦闷!     网上也充斥看年轻大学生对就业的倾诉和忧愁:“真觉得人生没有一点意思,从小学到研究生,本人一直是品学兼优,可没想到毕业了找不到工作。真想一死了之!”…“我记不清发了多少简历了,大概50家吧,还没有找到工作,我期望的月薪是:1500 说起今年找工作,我的感受是:难难难!”…“我几乎要崩溃了,快得抑郁症了!我急死了!”…     “开绐还有一定的希望,后来没有找到工作,我和几个同学睡在马路边。难啊!”…“找工作真的很累,没有经验的,人家根本不看你的简历!很多次都大受打击……现在吃喝都成问题。”…“找工作之难,难于上青天啊。现在没有钱,连买药水的钱都没有啊,跳楼又痛苦……哎……”     对于这种现状,学生,家长和很多人都会痛心地问:为什么会这样?是中国人才过剩吗?2009年度《中国社会蓝皮书》中写道:“一个家庭从高中到大学都要自掏腰包,对于普通家庭,可以说是毕生心血。培养出一个啃老族。先不要说,七年的费用,这七年日日夜夜的担心焦虑,这七年漫长的等待,对家长、对孩子难道不是一个折磨吗?”     一位叫“路曲折”的网友质问道:“大学学费狂高,教学质量提不上,大学生综合能力反下降,既然要搞大众化就要把学费调发到一个合理的水平,让更多的人能读得起书。这样他们也就不必为毕业后赚不回学费而发愁。很多国家学费都是好便宜的,当然你可以说中国比较有钱,但中国又有多少人有钱啊!!!”     一位吉林的网友写道:“我也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明年即将毕业,看到这些我很痛心。我想起了几十多年前的大跃进,现在不正是教育的大跃进吗!我们的高等教育究竟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我们这些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在失去了父母老师同学的关怀后,就被用人单位不拿人看的尴尬待遇,这不正常!一个国家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难道只是一个就业观念的转变问题吗?”     自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2008年的大学毕业生超过了550万人,就业岗位远远低于这个数目,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2009年,610多万毕业生队伍和日益缩水的用人市场形成了更为尴尬的对比。如果算上自主招生的民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以及自考成教的毕业生,今年新增的大学生求职人数已远远超过了一千万!     新增如此庞大的就业大军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始于大学扩招,1998年11月,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他陈述5个理由支持大学扩招: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建议很快被中央有关部门采纳,基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四大目标的大学扩招从此进入正轨,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幕。200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接受访问时说,大幅度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是1999年6月上旬朱镕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的,是在1999年6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宣布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促使大学扩招进入实际操作的这四大目标,前三点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说白了就是刺激GDP的增长,最后一点也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还牵扯到解决社会问题。     这四大目标,短期内确实都一一实现了,大学扩招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家庭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供孩子上大学,间接刺激了内需,各地大学城闻风而起,高校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房地产投资高潮。大学一夜之间增加了许多,大学的楼更高了更靓了更阔了,大学教师的钱包也更鼓了!      现在回头再看这四大目标和所谓的扩招之路,就能明白为什么大学的学费如此之贵,教学质量如此之差!因为扩招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社会需求,为了扩大内需,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为了提高GDP指标。完全没有想过在教育的合理计划与教学质量上下功夫,纷纷只在赚钱上下足了功夫!     当年政府以大学扩招暂时度过了经济难关,现在却不得不咽下扩招带来的苦果:无数家庭的购买力,国家的资源,都无奈地消耗在扩招的游戏中,无数家庭再也没有能力为国家拉动内需,而漂泊游荡在城市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逐渐沦为社会的包袱或者不稳定因素。如何解决这种困局?四万亿的投资都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上,与增加就业压根儿没多少联系。教育部今年又推出了硕士生的扩招比例,这个馊主意比当年本科扩招更荒谬!大学扩招耽延了一批年轻人,硕士扩招无疑再把一批年轻人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硕士、博士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