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地上映。 《芙蓉镇》(1986年)这种颇有争议性的影片被禁也就不难理解了。影片表现一对患难男女的感情经历,同时大胆地揭露了另一种人龌龊的、下流的面目,深刻、细腻、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从反右到“文革"的历史,在二十年前是比较敏感的话题。这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最具震撼力的影片,也是谢晋作品中最具人性真实魅力和丰富表演的典范。影片中,姜文和刘晓庆两位重要演员的完美结合成为影片的卖点,也奠定了两人后来在影坛中的地位。 《活着》被誉为代表张艺谋艺术水平的巅峰之作,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由葛优和巩俐主演,葛优更凭此片精彩绝伦的表演获得戛纳影帝,一跃成为中国影坛大腕,此片却始终无法在国内上演。 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许多人都是靠作品“出口转内销"而声名鹊起的,而许多在外获奖的影片在内地常常不被官方看好。 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被誉为“1949年以来最佳中国电影之一",许多国际重量级影展级纷纷挥动橄榄枝,墙内开花墙外香,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当时也险些因“歪曲革命历史,故能吸引对中国心怀叵测的西方资产阶级"被禁,因顾及国际影响而作罢,但改为禁止再参加国际影展。不过陈凯歌从此走上康庄大道,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大腕导演。相形之下,与他同期出道的另外两位第五代导演代表张军钊和田壮壮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1984年,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陈凯歌的《黄土地》、吴子牛的《喋血黑谷》、田壮壮的《猎场扎撒》,被视为“第五代电影"的开创之作,其先驱作品《一个和八个》采用完全颠覆传统电影的题材和手法,拍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在内部试片时博得业内一片赞誉,然而在送审时却引起很大争议,不断删剪修改,折腾一年多,最后连结局都做了完全违反原意的改动方才得以通过,但影片已经面目全非,公映后反应冷淡。在陈凯歌《黄土地》高奏凯歌的时候,“革命先驱"张军钊却一蹶不振。 田壮壮的运气也不见得有多好,一部《蓝风筝》(1993年)使他被禁止拍片八年之久,直到2001年才复出翻拍了《小城之春》,一个艺术家的创作生命又有多少个八年呢?《蓝风筝》透过一个小孩子的眼睛,反映1953年至1967年中国历次政治运动中一个家庭的坎坷命运。这类题材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屡见不鲜,但是电影就成为禁地,也许投资方深谙内里乾坤,担心送审无法通过,于是干脆来了个暗渡陈仓,这部由北影厂、香港、日本三方合拍的影片,没有经过审查就直接以日本电影的名义参加了第六届东京影展。这种漠视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行为激怒了内地电影主管部门,遂下令撤销所有原定参展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代表团也退出影展打道回府。尽管影片在本次影展大有斩获,荣膺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女主角奖(吕丽萍),但田壮壮却成了无辜的牺牲品。相形之下,吴子牛对作品被封杀的态度似乎比较能做到淡然面对,这位以执导战争题材影片见长的导演在1985年拍摄的《鸽子树》被影评界认为“充分显示了青年导演的艺术功力和创作才华,在电影语言上几乎达到完美的水平",可是最终还是因为在政治上把握失当而被搁置。吴子牛没有像他的同学张军钊那样泄气、沉沦,他选择了振作,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这部影片以后有可能会通过,甚至有可能获奖。随后他在1989年拍摄的《晚钟》就在柏林获得银熊奖。 除了上述说的政治因素,反映同性恋主题的电影在内地也算另一大禁区。《霸王别姬》一度被禁的其中一个原因也与同性恋有关。此外,导演张元的《东宫西宫》(1995年)在阿根廷、意大利等国际电影节上屡获殊荣,也因其直面同性恋问题,并大胆起用一同性恋者扮演男主角阿兰一角而被打入冷宫。 此外,涉嫌攻击我国公安司法制度、歪曲华人形象的影片也是被严禁引进的范畴。《红色角落》(1997年)、《夕阳天使》(2002年)、《古墓丽影2》(2003年)就属于这类。 不过,也有些电影被禁止的原因非常莫名其妙,比如说《少林足球》(2001年)。这部由周星驰自编自导的影片在香港一上映就狂收6000万港元票房,创下票房冠军。而它在日本上映更达到2亿港元,海外票房也成绩斐然。但是这部星爷在内地票房上寄予厚望且媒体极端看好的娱乐大片却偏偏落马,主要原因居然是与少林寺在“少林"商标上的芥蒂以及有调侃中国足球甲A联赛的嫌疑。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大凡被电影局禁止公映的影片,大抵都是描写个体生命在某种特殊历史环境下所受到的不公对待,充满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控诉,基调比较灰暗。但是,描写“文革"的“伤痕文学"在打倒“四人帮"后迅速崛起并蔓延,这类内容的作品在纸质媒体和电视铺天盖地,而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却一直成为讳莫如深的禁区,我想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电影作为普及型的意识形态而备受关注。在过去精神粮食仍然匮乏的几十年间,电视尚未普及,书本是知识分子的小众消遣,只有电影才是大众的娱乐品种,这种成因导致了电影审查制度的过分严格和审慎。而这种制度并没有因为经济的长足发展而改变,难以适应当今电影作为一种产业的形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