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片名:《艋舺》 ■导演:钮承泽 ■演员:赵又廷、阮经天 ■上映日期:2010年2月5日(台湾地区)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五个混黑道的少年和他们的惨烈青春,80年代的“本省文化”和怀旧氛围气息尤其迷人。     和不少人一样,我特烦《艋舺》里的搂搂抱抱哭哭啼啼,破坏气氛不说,还容易打断人物情绪。所以,编剧简直是在故意卖腐,迎合腐女们的心思。由国产大片批判风潮所带动的网络次文化愈发有影响力,借助《赤壁》等影片里发扬光大,想到这些,我反倒理解了《艋舺》的苦衷,既然你们能说爱看,我就显摆给你们看—— 有基佬嫌疑的兄弟情就是导演想要,电影完好贯彻并实现了他的意图,想怎么托文戏说都没得讲。     钮承泽显然太有感情,进而暴露了自身性格缺陷。他在掏心肺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里那个哭啊,我朋友死活受不了。《艋舺》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男人的哭,想看面无表情、死硬耍酷黑帮片的还是主动闪身吧。你要骂哭鼻子滚蛋也大可不必,片中人物会用他们赤裸裸的成长之痛,解释有些东西是再怎么哭也换不回来的。《艋舺》不是教育片,它是个商业片,如果想到钮承泽的起点是偶像剧,他的演员人生也不成功时,我们是否能对《艋舺》多一些宽容。     影片段落分明,相当抓人。一定要比较的话,前半段会拍得更好一些,一只鸡腿不仅让蚊子入了伙,也让他愿意为老大拼上性命。蚊子用好奇懵懂的眼光去打量这些混混、黑帮分子还有艋舺的一切,前半段无论介绍人物出场还是街头慢拍打斗,尽显漫画夸张风格,堵街群殴一段尤其典型,你追我堵,你来我往,滑稽有趣。五个人走出校园上山习武后,对头那边文谦和灰狼也开始步步紧逼,电影逐渐转为写实风格,血光频现、暴力狰狞。在一片随着死亡而绽放的樱花中,悲剧的兄弟情感被表现得凄美又浪漫。     处理打斗时,《艋舺》受益于《老男孩》的动作指导,往往追求一镜直落的真实感,节奏感明显,紧凑又充满张力,不排斥血腥。片中经常可以看到穿越一整片建筑物的镜头运用,而电影从来没有离开过庙口和艋舺地区。那里既有灯红酒绿的玩乐场所,更有烧香拜佛的寺庙,白天人流熙来攘往,鱼龙混杂,而人一多难免有矛盾,世代不变。变通与否,传统族群的秩序维护和年轻一代的友情义气就在这种背景下迎来生死考验,恰如上世纪80年代末的台湾局势。从伤口里飞洒出来鲜血和子弹穿过身体的瞬间,少年的意气轻狂换来了成长的撕心裂肺,这个安于现状的艋舺怕是无法经受住外来冲击了。     父辈人物角色的引入让《艋舺》拥有了历史厚重,年轻人不想走上一辈走过的老路,然而他们又不自觉地落入了反目的陷阱。蚊子寻找一个远在日本却并不存在的父亲,和尚想着上位又想要替父亲讨个说法,父辈恩怨并没有因为今时今日的和平假象而真正了结,痼疾隐患总要发作一下。处理蚊子这个角色时,钮承泽似乎偏爱用对妓女的态度来反映他在为人处事上的一些致命缺陷,包括他的冲动贸然和一根筋精神,其实都绑在了这个女人身上。不过太多情字反而削弱了电影的行进节奏,婆妈败事,于剧情的帮助其实少之又少。     《艋舺》的成功在于观赏效果足够,亦有太多的抒情空间,任由发挥。不足之处是偶像剧的阴影无处不在,特写、号哭和一些刻意为之的男人情感,导致他无法放开手脚搞得再“黑”一些。不过就前作之后对钮承泽的期望值来看,那《艋舺》当真是成功出彩了。这么拍下去,有品质有互动,台湾电影大有希望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