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狼灾记》
票房:400万
《狼灾记》的投资人是江志强,香港安乐公司的老板,是靠发行《卧虎藏龙》起家的,同时他也是张艺谋电影的海外发行人,是圈内大鳄级的人物。查不到《狼灾记》的投资到底有多少,不过把一干人拉到新疆巴里坤这样的蛮荒之地进行野外作业,再加上特效、战争场面等,花费一定是少不了。和《麦田》一样,10月2日上映的《狼灾记》也承受了《建国大业》和《风声》这两个票房霸主的疯狂蹂躏,票房仅为400万左右,看来要回本只能发挥江志强的强项,靠海外发行了。
虽然《狼灾记》的卖相似乎比《麦田》还要好一些,这里有性感明星maggie Q、特效场面、七天七夜的激情、中国第一部人狼电影等商业卖点可以炒作,但看完以后,发现激情戏都被剪没了,特效场面很山寨,分不清银幕上到底是狼还是狗,反正跟观众的心理预期差距很大。另外,影片的演员阵容、故事模式在内地都显得水土不服,再加上导演田壮壮过于艺术化的跳跃性叙事方式,很多观众表示根本就没看懂电影到底在说什么。
20多年前田壮壮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的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现在已经到了下个世纪了,可惜他的电影还是不能被人接受。他是被一些文化人称为最有希望成为大师的中国导演,但是不知道要造就一个大师得毁多少个投资商。田壮壮在《狼灾记》上映之后参加一个电视访谈节目时说过一句话:“中国现在不需要大师。”我不知道他是在自嘲还是在自省。

10、《秋喜》
票房:500万
今年的中国电影有一道奇特的景观,那就是在国庆档前后,有三位成名的第五代导演陆续推出了他们最新的作品,前两个是何平和田壮壮,第三个是孙周。所不同的是前两位导演的创作动机应该是出于自己的艺术理想,而孙周只是在完成一个命题作文,那就是为广州解放60周年拍摄一部献礼影片,这就是于10月14日广州解放纪念日上映的《秋喜》。影片投资不少,号称是4500万,再现老广州的天字码头和海珠桥爆炸的历史场景,就得费不少银两,但最终的票房是500万左右,这个票房估计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广东的企事业单位包场撑起来的。
尽管是个政治任务,孙周还是在这部主旋律电影中加入了很多作者电影的痕迹,于是让这部谍战片呈现出了一种与之题材不相符合的细腻风格。不盲目迎合观众,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这没有错,但是否也应该适当考虑一下市场需求呢?虽说秋喜这个人物是影片中很重要的一个象征,但如果不坚持用《秋喜》这个片名,而换成类似《广州1949》这样的名字,我想市场接纳起来会容易得多吧。郭晓冬和孙淳这两大主演都只是活跃在电视剧领域的演员,有多少观众会愿意掏几十块钱走进电影院去看他们飚戏呢?而且这两个山东籍演员在气质上与这个城市就不吻合,那么多物美价廉的香港演员为什么不用呢?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应该能找到自我诉求和观众诉求的一个临界点,既不要因为讨好观众而淹没了自己的个性,也不要因为过于执着于个性化表达而远离了观众,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电影的商品属性和工业属性,否则你损害的不仅仅是观众的乐趣,还有投资商的利益。
根据木桶原理,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中国电影的健康程度不能靠一年那么十来部票房过亿的大片来界定,电影市场需要大量风格多样的有商业价值的中小成本电影来繁荣,而这正是我们的短板。很欣赏一句德国谚语:“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等于没有发生。”中国足球队进了一次世界杯什么都说明不了,《建国大业》的四亿票房从根本上说也与电影本身无关,如果都被这种不可复制的成功蒙住了双眼那无异于自欺欺人了。
文:麻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