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白银帝国》
票房:1800万
《白银帝国》上映日期是8月21日,正是暑期档后期混战的时候,当时投入这场乱战的影片有《非常完美》、《特种部队》、《机器侠》、《飞屋环游记》等,断其后路的还有8月28日上映的《气喘吁吁》,在这些喜剧片和动作片包围之下,《白银帝国》显得如此的落寞和另类,给我的感觉就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据说《白银帝国》用的是晋商后裔郭台铭的投资,一千多万美元,我对这个数字很怀疑,中国的电影在宣传的时候总是将投资放大到两倍甚至三倍。但即使打个四折,《白银帝国》的投资也达到了四五千万,最终的票房是一千八百万,也没少赔,而且浪费了一个很好的题材,毕竟原著小说的质量是有目共睹的。
我承认《白银帝国》的制作精良,但其缺陷也是致命的。从片名和题材上理解,这应该是一部史诗性的商战大戏,而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情感戏的泛滥稀释了影片本来应有的纯度。结果是想看商战风云的观众觉得很不过瘾,郝蕾的后背也吸引不了想看爱情戏的观众,两面都不讨好。可以说《白银帝国》从一开始就输了,输在观众定位上,这注定不是一部能够通吃的电影,却又想面面俱到,结果造成了自己的灰头土脸,面目模糊,在硝烟弥漫的暑期档大战中,被忽视是必然的。
另外这个档期选择是绝对错误的,暑期档的片子很多,并且在这个阶段的观影人群中动作片和喜剧片更有人缘,此类影片的宣传也是铺天盖地,影院为了利益回报,自然会将更多的银幕安排这些电影,于是《白银帝国》的放映空间也就迅速被挤占殆尽了。我想如果《白银帝国》能在一个相对清淡的档期作为主打影片做长线放映,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的一败涂地。

6、《天安门》
票房:300万
进入9月,为国庆献礼的影片开始陆续登陆院线,9月2日上映、中影投资3000万的《天安门》是这个献礼大军的急先锋。
不能否认的是,中国的观众对主旋律电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电影拍出来就是教育人的,只应该是由公家买单组织观看的。其实现在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也开始迎合市场化的需求了,最典型的就是《建国大业》,其实《风声》也可以算做主旋律电影的。平心而论,《天安门》其实不难看,有些情节还很有趣,如果抛开其主旋律背景,纯粹把它看做一部普通的剧情片来看的话也是合格的,但最终的票房仅仅是可怜的300万。至于其他的诸如《沂蒙六姐妹》、《惊天动地》、《万家灯火》等献礼影片的票房,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了,更别提那些连院线都挤不进去的“献礼一窝蜂”们,只能靠电影频道给他们发青春补偿费了。
影片上映10天后,在导演叶大鹰的博客里看到他写的一篇题目为《被冷落的毛主席》的文章,他满怀委屈地抱怨影院给《天安门》安排的场次太少,时间太差,并且在最后很没风度地发出了这样的央求:“我再一次恳请各地院线的经理们:把《天安门》多放几场,让观众去看看毛主席吧!”他所说的“看看毛主席”是指他们在影片中用电脑技术合成的开国大典当天的毛主席影像。如果作为本片的导演只能把这个制作拙劣的“特技场面”作为最大的卖点来宣传的话,那也只能说这部影片是死得其所了。其实你讲革命故事没关系,至少在包装上讨好一下观众,《天安门》这样的名字起得太随意,不知道的以为是《圆明园》、《大明宫》那样的纪录片呢,想在票房上有所作为,那至少找个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来,普通观众有几个知道潘粤明郭柯宇的啊?观众用脚投票是最公平的,你可以抱怨电影局没有给你《铁人》那样强制性超长档期的待遇,没有必要抱怨电影院减少放映场次,人家也要吃饭,卖不出票去安排再多场次有什么用呢?叶大鹰曾经抱怨《建国大业》的宣传费用是《天安门》的20倍,但你要自己想一想你的电影有没有给做宣传的公司提供了可供炒作的卖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