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出品的土耳其电影。   素描一:我,伊约,和太太海瑟、儿子生活在土耳其的这个小城镇上。我帮政府官员开车,虽然挣钱不多,但我有个还算漂亮的妻子――她给了我一个儿子,我为了家什么都可以做。 可是,这社会怎么就这样愚弄人!那个我跟随多年的官员――他叫塞维――开车撞倒了路人,他年愈半百还在苦心往上爬,他答应给我一大笔钱――我后半生也挣不到这么多了――让我替他顶罪坐牢,大概不到一年。钱啊,我想到了美丽的海瑟和儿子,我答应了,我毕竟是个男人。 ――《三只猴子》中主人公伊约,忍辱负重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就像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贫民一样。 素描二:我,塞维,政府官员,我老了,但我还要角逐议员,权利不争取不会有的。伊约替我顶罪,对我们俩都好,我可以继续政治生涯,依约的家人生活会得到极大改善。我这么做没错,反正我不是故意撞了人。 ――《三只猴子》中的重要配角塞维,我们对此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任何一个社会,花钱买人顶罪都是常见的。 故事从这两条线索开始发展。交点:海瑟。 海瑟本可以平静地等待丈夫回来,为了儿子满足儿子想买车的愿望,她去找塞维协商提前兑现一笔款。风韵犹存的海瑟的忧郁和美丽令塞维发烧,他答应给钱,不过他向她暗示要成为情人。 塞维的绅士风度深深打动了海瑟,自己的丈夫那样落魄无能,她根本不爱他了。海瑟真的相信了塞维,开始秘密约会,她以为找到了真爱,越来越觉得这才是她的梦中男人。 儿子发现了,他蔑视母亲,但得到了车,他选择了沉默。伊约出狱后察觉到了,他憎恶背叛了他的妻子。可是,拿了塞维的钱,又能怎样。沉默,还是沉默。 海瑟已经陷入感情中无法自拔,她幻想继续这样的情人关系,常常在塞维家附近观望。塞维约出海瑟,斥责“你到底想干什么”、“你丈夫出来了,我们之间结束了”,海瑟伤心绝望。儿子目睹了这一幕。 故事发生了转折。塞维出事了。 第二天,伊约、海瑟夫妇受到警察局调查。晚上,儿子坦白是自己干的。 伊约决定替儿子顶罪。当他走到警署门口,他犹豫了,钻进了以往常来的一家小酒屋――年轻的店主是个孤儿,伊约试探地问店主,能不能替他儿子顶罪,可以给他一大笔钱…… 影片此刻戛然而止。 可以避免的悲剧以更悲哀的结局画了圈。儿子要钱获得自立。他得到了车,也得到了悲哀、失望。他最终用疯狂打破了一切――一次最平常的疯狂了――对于一个青春期的男孩来说,冲动地杀了欺骗母亲情感的第三者(同性)是很自然的。犯罪的心理总是有逻辑的,不单是一个欲念、一个疏忽、一个怨恨。伊约的家是谁毁了?海瑟对爱的内心诉求是必然的吗?最平常的疯狂行为似乎也有深藏的脉络。 片名《三只猴子》,公开的解释是取自一个传说故事,三只猴子,一只耳聋、一只眼盲、一只哑巴,面对困难都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如果按照这个意思理解影片,肯定是辜负了编剧、导演的用心了。影片中的人物恰恰不是这样,疯狂还在蔓延,伊约最终的行为也极有讽刺意味:他也想到花钱买人顶罪了。这三只猴子恐怕只是反讽。 我们都是健全的人,我们无法得过且过,无法躲避心里的欲望和疯狂。糟糕的现实是,无论是权贵,还是贫民,都在蹂躏起我们原本信仰的道德了――不仅是个土耳其的故事,这是人类发展中普遍的社会政治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