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诸如《G4特工》、《重装警察》、直至新世纪后的《PTU》、《大事件》等,警匪片中涌现的身影日益丰富多彩。 但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愁:李修贤的“万能”电影公司在90年代后渐走下坡,期间开拍的一系列“重案实录”片也多属噱头化的流水线作业,甚至本末倒置地大拍警察对匪徒严刑逼供的残酷戏,因此渐为市场忽略,1995年亲身上阵执导的《贼王》之后,李修贤的警匪片再也无复当年之勇….。 除此之外,其他导演亦不断在警匪题材上寻求突破:杜琪峰的《无味神探》可谓个人风格的开端之作,而成立“银河映像”后推出的《暗花》、《暗战》及《非常突然》等总算在黑色风格及商业利益之间找到了一定的平衡点,除了大牌明星的加盟,不拘泥于火爆枪战,而通过别出心裁的场面调度、环环相扣的剧情推进、及银河独有的宿命论主题相互作用的模式,堪称90年代后期港产警匪片中的一朵奇葩;在好莱坞发展不顺的林岭东返港后拍成的《高度戒备》不但吸收了好莱坞电影的长处,更让两大影帝——刘青云和吴镇宇同台飙戏,技巧创意皆精彩绝伦,成为90年代警匪片神采飞扬之作;陈嘉上刻意模糊正邪界限的反英雄作《野兽刑警》注重人性挖掘,风格平实生动,成为第十八届金像奖上的大赢家;同样从闯荡好莱坞中获取经验的还有徐克,返港后首部作品《顺流逆流》亦是警匪题材,场面调度及剪接手法淋漓痛快,更被《时代》周刊评为2000年度十大影片之一,在港片陷入低潮之际,为观众展示了一轮集体的精彩。   90年代后期至今,港产警匪片完全可用“命运多舛”形容:横扫金像奖的《野兽刑警》却是陈嘉上从影以来最赔钱的影片;2001年虽有一部《无间道》成功救市,却如烟花一般眼望自身商业价值被迅速榨干后重新归入沉寂;在诸多冲击下,香港影人遂顺CEPA签署之势走上合拍片之路,可惜,他们虽带上了警匪片的剧本与模式前来,得到的却多是举步维艰的遗憾—— 1. 双簧结局 “刘建明,我们怀疑你是黑社会卧底,请你跟我们走一趟!” 随着吴廷烨的话音落下,手铐铐在刘建明的手上,同时响起《无间道》的歌曲,影片结束——这一结局曾令不少观众丈二金刚:为何在结局无端将刘建明抓走? 数年后的《神探》亦是如此:港版结局是安志杰为升职而重新布置了枪战现场,但内地版却让他在结局报警自首,即使观众嘘声四起也费事理你,足见“双簧结局”是港产警匪片进入内地的梦魇! 《神探》将脱罪改为自首,终于在内地上映。那么《无间道》呢?虽毫无道理地让刘建明被捕,但影片触犯的另一个禁忌最终还是无法令《无间道》扭转无法在内地公映的命运。“双结局”换不来一个美满的结果,实乃讽刺。 2. 不速之客 《无间道》在香港创下了5500万港元的惊人票房,但该片及续集《无间道2》却先后遭内地市场拒之门外。因此,当开拍《无间道3》时,为求成功北上,便加入了陈道明等内地影星,又接受《艺术人生》邀请做访问,企图赚取更多内地观众的眼球…… 可惜,陈道明饰演的公安卧底与影片格格不入,加之影片剧情铺陈凌乱,令《终极无间》非但未能赢得企及《无间道》的佳评,反而落下了“狗尾续貂”的尴尬,作为投入颇大的合拍片,更非华章!数年后,马楚成的《花花型警》将余文乐及陈坤拉在一起,但效果更加不伦不类,电影也因此留下了“烂片”的骂名,足见合拍性质的港产警匪片为求进入内地影院安插“不速之客”之举,往往只得弄巧反拙。 3. 票房不灵 港产警匪片在内地生意不景气的现实并非新闻,《伤城》便是数年后的另一个例证:同样是安排在年底上映,警匪题材的《伤城》有梁朝伟和金城武两大俊男同台,又有《无间道》的“铁三角”支撑幕后,虽说上座率及口碑已胜于《终极无间》,最终抱走7400多万人民币,但在数日后公映的大片《黄金甲》却将之迅速将之远抛其后,高达近3亿的收入令《伤城》只至其零头,足见不同类型在内地市场的差距难以同日而语,面对银弹砸下的国产大片,曾在港片市场呼风唤雨的警匪片只得感叹生不逢时; 4. 支离破碎 去年同由庄、麦联合编导的《大搜查》原名《查之女》,但在香港和内地都遭伤筋动骨,让不少观众愣是莫名其妙了一个半小时,有网友曾列举了一系列在影片结束后都未曾揭开的谜团,但仍凭观众如何猜测,《大搜查》布局的七零八落却是有目共睹! 当然,《大搜查》不是第一部受阉割的港产警匪片,数年前同由陈奕迅主演的《爱 作战》在内地上映时便改名为《枪林恋曲》,同时内地版情节亦与港版差别不小。合拍片政策在前,为求占领内地市场,过往在情节上近乎百无禁忌的港产警匪片亦只得惟命是从。 5. 形象越级 由于内地尚未推行分级制,加上政策的问题,警匪片稍有“越级”,便令电影公司难以推行宣传,《无间道》便是最早的例证之一:合拍片中的警察不允许以反面形象出现,而片中的刘建明又是黑社会派入警界的“反卧底”,在港版结局中更能声称“我是警察!”继续做好人,当然触犯了合拍片的禁忌,因此那个无厘头的“被捕”结局不但未能帮助《无间道》进入内地,甚至一度沦为观众的笑柄;此外,《门徒》亦是数年后的另一个例证,片中除了对白,吴彦祖所有出现警服的造型皆被改成便装,包括他身着警服注射毒品的结局,亦被改为身着便装对毒品沉思,便可窥知一二….。种种对警察形象的“不方便”因素,再次构成了警匪片的尴尬。 6. 市场萎缩 香港本土的票房市场难以再支撑过往的香饽饽,除了《无间道》三部曲、《新警察故事》、《门徒》等警匪片冲破2000万以上之外,多数警匪片未过千万:昔日的警察“专业户”李修贤在2002年主演的一部“本色”片《狂野卧底》票房为330港元,沦为全年票房最低之作兼一度保持该项“纪录”,至低程度也是香港警匪片史上票房最低的作品,足见整体市场对类型片接受度的急剧下滑。 港产警匪片虽陷入了尴尬境地,但影人们依旧怀着极大的热忱为题材注入新的活力——十多年前,陈欣健便自信地称:“警匪片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片种,永远有新一代的观众喜欢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