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近日发布的《2009中国电影产业报告》和《200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对中国电影大片提出了批评,认为中国电影在创意方面不太善于利用“中国元素”,中国电影人在讲述自己民族历史时,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显得很“不自信”,它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即中国电影中“中国元素”的严重缺失。 中国人却不懂得中国元素,不会利用中国元素,听上去感觉有点奇怪,想起来更是令人汗颜。春秋时,晋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周景王问他晋国为何不向王室贡献宝物,籍谈回答说,晋国从未受过周王室的恩赐,所以没有器物可献。周景王指出,晋国从始祖唐叔开始,就不断接受王室的赏赐,并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责备籍谈身为晋国掌管典制文书官员的后代,竟不知道祖上经历的事情。数典忘祖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演化出来的,说的就是有些人利令智昏,竟忘了自己的来历。 报告中提到了《赤壁》和《梅兰芳》,这两部影片虽说都取材自中国历史文化,但却在不同程度上游离或背离了中国历史文化。《梅兰芳》似乎好一点,至少影片在前三分之一对少年梅兰芳与十三燕的描述中,把中国戏曲文化的某些精髓表现出来了,而且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如果说有遗憾的话,则在于黎明和章子怡,没能吃透京剧艺术以及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神韵,在境界上就差了很大一截。《赤壁》则基本上是挂羊头,卖狗肉,所表现的,绝非中国历史文化。据说它的不认可率达到了57%,也可见人心向背,自有公论。其实不止这两部影片,冯小刚的《夜宴》,陈凯歌的《无极》,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是数典忘祖的典型作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咄咄怪事呢?难道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这只能说是托词。多年来,西方的影子无处不在,也深居于导演们的心中。他们不仅预先设定了西方观众观看影片的视角,而且,在他们的摄像机镜头的后面,还有一只西方的眼睛,这不能不影响到他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表达,有时甚至颠倒黑白,南辕北辙。其背后的潜台词一定是现代与传统、进步与落后的二元对立,是他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不屑与轻蔑。所以,在他们的叙事中,不是没有“中国元素”,但基本上是被西方经验改写过的“中国元素”。有人以为,这样的改写或许有利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输出,其实也不尽然,事实上,这种输出不仅无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而且,还有可能使得中国文化丧失其应有的尊严。 当然也有人想从中国文化这座“金山”中发掘有价值的东西出来,但被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所左右,这种发掘和表达总不能令人满意,精华和糟粕的焦虑一直困扰着我们,使我们对于中国文化中许多独特的东西,总有一种十分隔膜的感觉。美国人可以拍出疑似很中国的《功夫熊猫》,但它的确触及了中国文化中的某些神髓。即使达到这个境界,中国的电影人怕也要走很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