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ages/movie/up/201032113721652.jpg)
5.华纳兄弟:标有WB字样的盾牌
华纳兄弟影业公司1923年4月由哈里.华纳、阿尔伯特.华纳、山姆.华纳和杰克.华纳四兄弟创建。当时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制片厂设在好莱坞附近的伯班克。华纳兄弟1917年开始在纽约从事电影的发行放映业务,建立华纳公司摄制影片是业务的扩展。1925年接管维泰葛拉夫制片公司,并于1927年摄制、发行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歌手》,从而使华纳公司于30年代初进入了好莱坞8大电影公司的行列。而他们的logo也经过了很多代变迁。 实际上,他们出生时并不叫这些名字:哈里原名叫 "赫斯兹";阿尔伯特原名叫"亚伦";山姆原名为"斯穆尔";杰克原名叫"伊特扎克"。在改成"华纳"前,他们最初姓什么现在也已成为一个谜,一些人认为是"温萨尔"、"温斯科拉瑟尔"或者"艾克尔鲍姆"。 最初的时候,华纳兄弟在吸引优秀演艺人才方面陷入困境。1925年,在山姆的力劝下,华纳兄弟拍摄了第一批有声长片。据说,在听到山姆的建议时,哈里曾问到: "有谁愿意听演员们开口说话吗?"现在看来,哈里的顾虑显然是多余的。有声长片的推出了产生了"滚雪球"效应,大大提升了华纳兄弟的知名度。随着时间的迁移,华纳兄弟的标识WB盾牌曾多次经历修改。
![](/m/images/movie/up/201032113732655.jpg)
华纳兄弟
⑴1923至1929年使用的第1个盾牌标识--"BrainShield"(直译为大脑盾牌); ⑵1929至1936年使用的第2个盾牌标识-- "Vitaphone Shield"(直译为维他风盾牌); ⑶1936至1937年使用的第3个标识-- "放大的盾牌"; ⑷1937至1948年使用的第4个标识-- "WB盾牌"; ⑸1948至1967年使用的第5个标识-- "经典盾牌"; ⑹1967至1970年使用的第6个标识-- "WB-7"; ⑺1970至1972年使用的第7个标识-- "金尼盾牌"(Kinney Shield); ⑻1972年使用的第8个标识-- "WCI盾牌"; ⑼1972至1984年使用的第9个标识-- "大W"; ⑽1984至1998年使用的第10个标识-- "盾牌归来"; ⑾1998年至今使用的第11个盾牌标识,采用了电脑影像合成技术。 -----------------------------------------------------------------------------------
![](/m/images/movie/up/201032113744502.jpg)
6.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哥伦比亚电影集团公司是索尼影视娱乐有限公司旗下的影片销售公司,由索尼影视(美国)有限公司和哥伦比亚三星国际电影发行公司两个子公司组成,负责在美国和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发行和推广spe的电影产品。索尼影视娱乐有限公司在电影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哥伦比亚电影公司1924年成立。 火炬女人,是1924年由工作室的设计师穿做的,当时有点仿造自由女神像的意思。
![](/m/images/movie/up/201032113758977.jpg)
左图:1934年使用的标识;右图:1939年使用的标识。 1919年,哈里.考恩、杰克.考恩两兄弟与乔.布兰迪共同创建了考恩-布兰迪-考恩电影公司,也就是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前身。"考恩-布兰迪-考恩"的很多早期作品都是低成本影片,被人形象地称之为"咸牛肉加卷心菜"。1924年,考恩兄弟买下了布兰迪的全部股份,将公司更名为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用以提高自身形象。 "手持火炬的女人"这个标识是1924年设计的,但这位女模特的真实身份从没有得到证实,虽然有10多名女性声称就是标识中的"火炬女郎"。在1962年的自传中,贝蒂.戴维斯称克劳迪娅.戴尔就是这位女模特;1987年,《人物》杂志又将哥伦比亚女演员阿米莉娅.巴切勒推向前台;2001年,《芝加哥太阳时报》则认为在哥伦比亚做群众演员的简.巴塞洛缪才是真正的"火炬女郎"。由于哥伦比亚的标识多年来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所有3种说法都有可能是正确的。
![](/m/images/movie/up/201032113810432.jpg)
当前使用的"火炬女郎"标识是1993年由迈克尔.迪斯设计的,他受索尼影视娱乐有限公司的委托,让"火炬女郎"的形象回归经典。虽然有人指出女星安妮特.贝宁就是当时的模特,但女模的真正身份却是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名家庭主妇和壁画家詹妮.约瑟夫。迪斯并没有直接采用詹妮的面部,而是利用电脑生成的特征创造了一张"合成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