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反思     除了那几位倒霉的父亲外,“竖锯”几乎将各行各业的不法分子一网打尽。什么偷鸡摸狗的印第安人,骗钱嗜赌的小混混,虐待妓女的旅馆胖子……“竖锯”简直承担起了美国社会治安联防队的职责,用一己——当然还有助手——之力筛选并惩罚着这些社会渣滓。   惩罚并不是目的,促其自身的反思才是“竖锯”的终极关怀。其实“竖锯”不是个不讲道理的人,他在每一个游戏中都会把规则以及惩罚手段、游戏目的等等讲得条理明晰,但是认真听的人却没有几个。估计本系列电影深受《七宗罪》的影响,“竖锯”的理念跟约翰·杜极为类似,只不过后者侧重于警告外人,但“竖锯”则着眼于扣问受害者自身。华语恐怖片《双瞳》里曾提到过道家的一种成仙理论,说是人要经历一场大病才能大彻大悟,最终走上成仙之路。而《电锯惊魂》系列的主人公“竖锯”身上无疑有着与这种理论共通的东西——“竖锯”是个晚期癌症病人,随时大限降至,而“竖锯”自己也曾经意图自杀,未想又奇迹般的幸存了下来,经此一事,“竖锯”突感茅塞顿开,遂开始处心积虑的玩起死亡游戏来。     “竖锯”是以一个扭曲、病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病人,在他眼里,别人都是危重病人——心理上的危重病,每个人都在犯着滔天大罪,但是这个社会本身又没有足够有效的机制来纠正,于是“竖锯”自己就做了这档营生。“竖锯”在设计每一个游戏时都有着自己的理论依据,他往往根据受害者所犯的“罪过”来设定游戏的惩罚手段。例如对致其前妻小产的瘾君子就设计了以脸推开利刃的关卡,以此来讽刺瘾君子的厚脸皮;而对虐待妓女并拍下录像带取乐的旅馆胖老板则设置了一个啄瞎眼睛的小锤子,此胖子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要眼还是要命的选择,否则就粉身碎骨——这显然是对胖子“非礼勿视”的警告,不过啄爆眼球的痛苦显然太过骇人,这胖子啄了右眼后便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脑筋急转弯还没过来便一命呜呼了。至于第一部中的戈登,其实就是“竖锯”的主治医生,不过戈登并不把病人放在眼里,他只是将“竖锯”当成给实习生讲课的标本、从医学上无药可治的可怜虫而已——缺乏对生命的尊重,这也成了“竖锯”对其下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电锯惊魂》系列是典型的邪典电影,其场面血腥、情节变态,即使在美国也被列为R级。其中情节设置也并非完全能自圆其说:譬如对马修的儿子和杰夫的女儿就语焉不详,两个小孩显然都处在“竖锯”及其同党的控制之下,但结局如何就没有交代了,但是这样一部残忍的电影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并一年一部的繁衍生息,显然是有其内在艺术规律的,在我看来,《电锯惊魂》也是有追求的,看几部系列片,基本上可以给人带来如下启示:    1.要敬畏:尊重每一个人,哪怕看起来生命垂危的人也是,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跟你一样的灵魂;   2.要珍惜:家庭和生命来之不易,安安稳稳过日子就是最重要的,不能为所欲为;     3.要感恩:你活着,这就是幸福,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成为伟人,那就这样平凡的、感恩的活着吧,不然非得让你体会了“竖锯”那种痛苦才能痛改前非——可惜往往为时已晚。     4.要诚信:在每一场游戏中,“竖锯”都详细阐明了规则,可惜人们总是在最后一刻放弃规则。陈毅元帅说过:“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规则既然设定,那就是有道理的,答应了就要玩下去。   5.要平静:戈登、杰夫、阿曼达,这些人其实离成功很近了,可惜最后一刻的愤怒要了他们的命。所以平静不难,难的是一直平静,总是坐怀不乱。     6.要放弃:取舍之间,取易舍难,但人生往往是在舍弃的路途中前行的——人们往往只盯着他们舍弃的,而对他们已得到的熟视无睹。     7.要宽恕:复仇是没有意义的,在第二部中“竖锯”不惜用其余几人的生命作代价来告诉杰夫这个道理——当然也是告诉观众们的。     好了,足够了,本来就是恐怖电影,整出这么多中心思想足够成为我们欣赏的理由了。当然,本系列电影感官刺激超强,心理承受力薄弱者还是敬而远之为好。      补记:     1.本系列的第一部导演詹姆斯·万是位华人,执导本片时年仅27岁,而编剧也不到30岁,而且全片从筹备到拍摄一共不到30天,可谓初生牛犊的惊天之作;     2.片名的翻译很费思量,英文原名“Saw”应该是指约翰·克莱默的绰号“Jigsaw”,Jigsaw直译是“电锯”、“竖锯”的意思,但是放在这里应该是指“Jigsaw Puzzle”——一种风靡欧美的智力拼图游戏的名称,是用来隐喻克莱默给受害人设置的考验生理、心理极限的难题的,但中文若翻译成“拼图杀人狂”就太拗口,而现在这个“电锯惊魂”又有些文不对题,还希望翻译达人们指教;     3.前三部在时间上都是简单的线性承递关系,第四部则有些跳跃。一般认为第四部采用了倒叙的形式,在时间上跟第三部是平行的,但在逻辑上还是有不少Bug,解释起来也颇为牵强,不知那位高人完全看懂了,望不吝赐教。                                刊载于《看电影·午夜场》08年3月 作者:图宾根木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