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自己很喜欢看恐怖片。 我日常使用的Netflix碟片租赁服务把恐怖片分出了许多小类,有小制作的粗糙B级恐怖片和邪典恐怖精品,还有按主题分出的科学怪人系列,怪兽系列,地域魔鬼,连环杀手,灵异现象,青春惊恐,吸血鬼,还有僵尸。 我则喜欢把恐怖片分为三大类:视觉系,心理系,还有超越这二者差异的恐怖经典。 视觉系恐怖片的基本招式无非程咬金三板斧:黑灯瞎火迷惑人,一惊一乍吓唬人,血肉模糊恶心人。这种轻量级的恐怖电影大多快餐,成本低廉,情节粗糙,表演拙劣,一般B线小厅上映,下片迅速,从出片到发行DVD前后不过个把月。这类片子情节十分套路化,总是找个由头把人物全都拘禁在某个封闭空间里,鬼怪也好,变态杀手也好,异形也罢,在乌漆麻黑的肮脏环境里,配上影院的巨无霸音箱,三板斧唰唰叉叉连续出击,砍完一轮再砍一轮,感受如同坐过山车,肾上腺素一次又一次被刺激的短暂高速分泌,满场嗷嗷狂叫,叫完大笑,有的是自我解嘲,有的则是共同哄笑某女观众的夸张高音。视觉系的低成本恐怖片比较适合“把妹”,叫完,笑完,也就完了。真恐怖么?才怪! 这三板斧之上如果还能加入一定的悬疑元素,那么惊悚指数便会大大上升,尽管依然未必恐怖。视觉系恐怖片中的翘楚要数《电锯惊魂》系列,尤其是《电锯惊魂》第一辑,虽然情节借鉴了电影《心慌方》的不少桥段,但结尾的包袱抖得实在成功,明明是小制作的B级片,没想到区区一百二十万的投入至今全球收入已愈亿!而自2004年每年都有一部续集问世,虽然情节不再有突破,编来遍去不过在炒第一部的冷饭,但这系列竟发展出了新的看点:将“血肉模糊恶心人”的斧技发挥到极致——每一辑都是五花八门的杀人机器大会展。编剧那俩“兄弟淘”充分发挥了无以伦比的想象力,每次都亲自画图精心设计这些奇形怪状的杀戮器械,不带重样,辑辑创新,效果令人叹为观止。电影的化妆与特效都做得极为精心,就算对情节发展还有主人公Jigsaw所谓的救世理念不买账,这一系列所体现出来的好莱坞特效水准恐怕无人不服。 除了大量制造视觉系B级恐怖片的好莱坞,欧洲艺术院线也有不少恐怖爱好者。其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一部则是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1976年的《索多玛120天》。不论帕索里尼的粉丝如何申辩,也不论理论派的评论者如何分析电影背景现实意义,这部片子都是一场活生生的噩梦。影片从头到尾展示了无数种性虐方式,变态指数令人发指,到最后则是密集的虐杀展示,可怖程度令人作呕。 不过在“血肉模糊恶心人”这点上,看多了这种效果逼真的血腥场景,再见到一丁点儿不够真实的二流货色便立刻无法忍受,比如《恐怖大师》系列中《皮毛大衣》这一部,本来是借恐怖宣扬动物保护的理念,对坚决抵制皮草的我来说,应该是很感兴趣的题材。可惜特效做得太差,其中汽车里某人用剪刀自行开膛破肚的片段,塑胶假肚皮泛着化工品的微光,让人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在剧情上,本来该惊悚的血腥场景变成了找破绽的游戏,立刻索然无味。而臭名昭著的日本“豚鼠”系列也因为制作极为粗糙简陋,我并不觉得半点恐怖。 总体来说,视觉系的恐怖片不太对我胃口,一个比较私密原因,是我的反应系统比较迟缓,很多电影中忽而闪现的血腥镜头我还没反应过来呢就没了,根本没起到恶心人的作用嘛。另外因为看过了《电锯惊魂》的拍摄花絮中那些血肉模糊场景的制作细节,再见到类似的便立刻会想到茄汁、棉絮、胶衣等制作元素,怎样也害怕不起来;再者这类片子实在小众,除非成名系列,很难找到大牌明星担纲,缺乏演技,若编剧再白痴一些,恐怖片倒变搞笑片。再说看这类片子蛮需要合适的心情环境与影伴,我功力尚浅,除非在影院,面对B级片总不肯正襟危坐全情投入。想当年大学舍友中倒真有一位恐怖大师,家住郊区新村,整栋楼只有她家一户搬入,父母出差,小女生独自一人午夜狂看鬼片,这强大的气场与对恐怖片的全情投入我衷心俯首称臣。 比较视觉系恐怖电影,我更喜欢悬疑为主视效为辅的心理系恐怖片,这类中的优才生那当然是日本鬼片。至今我最为恐怖的看片经历是大学时独自在宿舍看《死国》,缓慢的叙事节奏,几乎为零的剧情发展,阴森的老屋与树林,寒光乍闪的鬼影,诡异森森的配乐,让电脑前手心潮湿的我坐立不安,楼道里半点响动都会汗毛倒竖心惊肉跳。电影看到一半,实在坚持不住,草草关掉出院子去晒太阳,平复毛骨悚然的情绪。多年后终于将后半部看完,没想到结尾竟俗滥不堪,甚至搞笑喜庆,倒让我很是怀念当年那种单纯恐怖的心情。 心理系的恐怖电影最好看的都是前半部,正如张爱玲在《小团圆》中首尾相望的结语:“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让人久等而心焦,对未知心生恐惧实在是一项精细的技术活。叙事节奏的缓慢是必然要素,但单纯的慢又不成,让人失了兴趣,等待变得无趣,也无恐惧可言。等待的过程中要时不时寒光乍现,“一惊一乍吓唬人”这板斧用到此时刚好;要吊人胃口,要欲擒故纵,从一星一点的线索细节慢慢聚沙成塔,让本来正面的人物慢慢揭去伪装恶灵降生,让先前反复进退纠缠的情绪在最后揭示一切的高潮中恣意爆发倾泻,前面的慢对比后面的紧,前面的松衬托后面的密,前面的净凸显后面的脏,这是极为检验编剧水准的技术考核。有意思的是,优才生的日本恐怖片虽然在烘托等待气氛上做得炉火纯青,但结尾往往令人泄气之极,少有自圆其说留有回味的。多年来,心理系的日本恐怖片除了《午夜凶铃》外,再难找出真正的恐怖精品。 我看过心理系恐怖片中最好的有两部,一部是库布里克的《闪灵》,一部是西班牙新晋导演Juan Antonio Bayona的《孤儿院》。 拿出库氏的电影来与别人比可能有失公允,这位电影界的上帝,是百年难遇的完美主义神人,他无论拍什么电影,科幻也好,战争也好,恐怖片也好,只要拍了,那就是屹立不倒的影坛经典,可仰视崇拜,却大概鲜有实际参考价值——他的作品实在是超过同类电影千山万水,喊话无回声,追及有鸿沟,根本没的比嘛。 《闪灵》若详细分析足够写万字论文,仅从心理恐怖一方面上看,库氏最打动
|